論語關于人生的句子
【第1句】: 論語里感悟生活的句子說幾個《論語》感悟生活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第2句】: 論語中有關珍愛生命的句子
《論語.鄉黨》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段記載,充分體現了孔子對生命的關愛。
孔子的這個表現同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冷漠現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馬廄著了火,孔子聽說之后所問的是傷了人沒有,而不去問馬的情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財產,這種人文關懷恐怕是咱們現在很多人沒法比的。咱們現在遇到事故和災難,經濟損失是不會不提的。雖然按照規定也有通報人員傷亡情況,但更被關心的還是經濟損失,而不是人的生命,這恐怕是咱們現實社會常常出現各種冷漠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中所說的人,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動物,主要是生物學的含義。古時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學的含義,常常還有身份的反映。我們可以通過人民這個詞來解釋這個問題。人民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政治意義上的內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稱。民是指的平民,是貴族以為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而人則是指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沒有戶籍、沒有權利,僅僅剩下生物學上人的意義,比如奴隸,他們可以說沒有作為人的起碼權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這個物種之外,因而稱之為人。
馬在當時是貴族的重要工具和財產,但貴族一般只是使用,不會整天呆在馬廄里。負責飼養和管理馬匹,整天在馬廄工作的人多數是地位低下甚至沒有地位的人員。馬廄發生火災,首先會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人,這句話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這些人,而不是馬的擁有人。
直到人文主義被提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于財產的關心程度往往還是遠遠高于對人的關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對財產和親人之間作出選擇是,選擇的是財產。而孔子在那個社會身份等級分明的時代,對于同自己沒有直接關系而社會地位又很低,不被社會所關注的人員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
【第3句】: 《論語》中關于修身養性、學會做人的句子
【第1句】: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第2句】: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即是說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第3句】: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4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堅貞不屈,潔身自好的人。告訴我們危難之際,才能見真英雄。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或(借“松柏之后凋”來比喻一種社會現象即面對著利害關系。特別是事變關頭,才能真正識別君子的操守,同時也指出為人須如松柏之堅韌剛強,要經得起時間環境的考驗。)
5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評析本段:后為成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第4句】: 有關人生哲理的句子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言者無 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禍兮福之所 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敏而好 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 殆。 (論語為政)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 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
(后漢書王霸傳)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漢書馮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