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登山感言
登山感悟
登山,游山是泰山人生活的一部分。
盡管住在山腳下,但緊張的節(jié)奏,忙碌的工作,把生活的空間添充的滿滿當當,很少有機會和大自然親近。
每每早晨匆忙趕班時,看到來來回回登山晨練的人們,眼中充滿了羨慕與期待。
。
。
周日上午結(jié)束授課后,就謀劃著下午的登山。
睡過午覺之后,匆忙著裝上山。
從家到紅門只用了幾來分鐘時間,走到“孔子登臨處”牌坊前,其東側(cè)立有一塊石碑,上書“登高必自”。
泰山的文化底蘊深厚,碑文石刻眾多。
“登高必自”碑是明嘉靖39年濟南府同知翟濤題,語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意思是登高一定從低的地方開始,遠行一定從近的地方起步。
又解:“登高必自”與老子所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及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一個意思。
萬事總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否則,“欲速則不達”,效果會適得其反。
“登高必自”昭示人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既要有“登高”的目標,志存高遠,敢想敢干,又要“自卑”處開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它集中體現(xiàn)了努力攀登、堅韌不拔的泰山精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民質(zhì)樸務實、埋頭苦干的實干精神。
關于登山感悟的美文
登山如人生一樣,有起有落,有上有下.我用上山的心情,去體味著人生的起落.俗語說,就像生活中,本味上去了,降下來很難.上上下下,上山到了頂峰,就是下山的時候了,就像事物總有相互交替,一件事的結(jié)束,就是另一件的開始.雖說是上山,但是也會有往下走的時候,也會有走平路的時候,不會一直只是向上走,就像人生中,有起有落,不會總是直線向上,偶爾也會向下流動,或是走走平線,這都是為了更好的向上流動.上山要有毅力,也要有恒心,要想著既然來了,就得上到頂,才沒白來,否則就不能登到山頂.有時候人生也是如此,只有把自己逼到一種只能進不能退的路上,才會咬著牙向前.
登山感悟稿件
登山有感---激情飛揚,勇攀高峰首先感謝公司組織的這次活動。
登山是一種自我挑戰(zhàn),是毅力的磨練,是體能極限的考驗,同時也是團體與智慧的體現(xiàn)。
在前進中模擬奮斗過程,磨練意志,放大格局,感悟人生百態(tài)。
我們一行20多人,遠離喧鬧的城市,穿行在太行山脈之中,大自然與我們是如此的親近。
登山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意志,更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
漫步在曲折蜿蜒的山道,欣賞著路邊風景的同時,心境也在山中暢游,山中那份寧靜和清新讓我感到放松。
“真正的平靜不是萬籟俱寂,而是內(nèi)心的自我歸屬”。
漫步山林小道中,能夠獲得難得的心境自由,讓人們可以在繁忙中,讓浮燥的心靜下來,在與自己對話、思考中學會放松站在山頂?shù)哪且豢獭耙挥[眾山小”。
我們征服的不僅僅是一座山,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面對困難想出各種辦法去克服。
我始終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表達的是一種心態(tài),這是我這次登山得感悟和收獲。
人是需要靜心思考的,俗語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的確,為了承擔“人之所以為人”的責任、道德、義務,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工作、生活中帶來的壓力,社會像山泉下泄、時光像大江東去一樣,逼迫著現(xiàn)實中的你我不停地奔波,卻很難有內(nèi)心的安靜。
人生苦短,人世間的你我,何必爾虞我詐,相互提防,勾心斗角呢
所以啊,人生要在充滿浮燥、誘惑的名利場中看淡、看清,奮斗自己能夠得到的,拋棄不太現(xiàn)實的,忘記曾經(jīng)給我造過傷害的,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
登山感悟的詩句一王安石
曹操的《碣石篇·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yōu)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的感情。
通過學習后,培養(yǎng)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后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zhì)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并解決之。
一、 教學目標
【第1句】: 朗讀,背誦全詩。
【第2句】: 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第3句】: 培養(yǎng)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 導入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
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第1句】: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
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第2句】: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第1句】: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
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第2句】: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tǒng)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
主要寫了哪些景色
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tài)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tài)景象。
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fā),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
能說出這景象嗎
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
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
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
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
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xiàn)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第3句】: 小結(jié),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
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yè):
【第1句】:背誦全詩。
【第2句】: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tài)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fā)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tài)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tǒng)一中國強 統(tǒng)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 建功立業(yè)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的抱負。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觀滄海》教學設計一文由chinesejy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