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抒情詩句優美文案
關于寫景抒情的詩
贈汪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七絕】 類別:
【留別】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靜夜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樂府】 類別:
【羈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注解】:
【第1句】:舉:抬。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評析】: \ \ 《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旅夜抒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寫景抒情的詩句有什么詩句
抒情詩《錦瑟》——唐·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己亥雜詩》——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秋風清》——唐·李白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寫景抒情的古詩有哪些
表達了作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初中語文詩歌中寫景抒情的詩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張繼的《楓橋夜泊》、杜牧的《山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韓愈的《早春》、李商隱的《秋夕》等詩。
寫景抒情的詩歌
新律*陶淵明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
細雨蒙蒙小石橋,微風輕輕小竹筏。
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夜無明月花獨舞,腹有詩書氣自華。
寫景抒情的古詩
贈汪倫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七絕】 類別:
【留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靜夜思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樂府】 類別:
【羈旅】,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注解】:
【第1句】:舉:抬。
【韻譯】: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評析】:??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
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早發白帝城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七絕】 類別:
【羈旅】,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注解】:
【第1句】: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第2句】: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
縣。
【第3句】: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韻譯】: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析】:??詩是寫景的。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
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
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
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七絕】 類別: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注釋】又題[注釋](1)蘭陵:地名。
(2)但使:只要。
[譯文]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我那管她這里是故鄉還是異鄉呢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
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另一種感受。
“獨坐敬亭山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五絕】 類別:
【山水】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注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
[譯文]群鳥高飛,絕盡蹤影,一片孤云獨自悠閑地飄浮而去我佇立在山頂,注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看著我,彼此久看不厭。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
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春望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體裁:
【五律】 類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注解】:
【第1句】: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第2句】: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第3句】:渾:簡直。
【第4句】: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評析】:??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
”此論頗為妥帖。
“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八陣圖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體裁:
【五絕】 類別:
【懷古】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注釋】
【注解】:
【第1句】: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第2句】: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第3句】: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第4句】: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韻譯】: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勛最為卓著,他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評析】:??這是一首詠懷詩。
作者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
三、四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
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在內容上,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樹一格。
月夜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體裁:
【五律】 類別: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釋】漉州:今陜西省富縣。
【簡析】:本詩于天寶十五年(756)八月寫于長安。
全詩別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將詩人自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通過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也寄托了對戰亂平息后幸福團聚的渴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體裁:
【七絕】 類別: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
【注釋】
【注解】:
【第1句】: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后流落江南。
【第2句】: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為歧王。
【第3句】:崔九:就是崔滌,當時擔任殿中監。
【韻譯】: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評析】:??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
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
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
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
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
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蘅塘退士評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登高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體裁:
【七律】 類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注解】:
【第1句】:渚:水中的小洲。
【第2句】:回:回旋。
【第3句】:百年:猶言一生。
【第4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第5句】: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簡析】: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
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
頷聯狀景逼真,是后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大林寺桃花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體裁:
【七絕】 類別:
【山水】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注釋】人間①四月芳菲②盡?山寺③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④轉入此中⑤來①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④不知:豈料、想不到。
⑤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這首七絕是一首紀游詩,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
是說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原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是錯怪了春,原來它并未歸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里來了。
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
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啟人神思,惹人喜愛,是唐人絕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濟洲編著之這首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當時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
這是一首紀游詩,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
關于他寫這首詩的一點情況,本集有一文,可參考。
全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
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憶江南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體裁:
【詞】 類別: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2]能不憶江南。
【注釋】①據,此詞又名,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
分單調、雙調兩體。
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
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
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
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暮江吟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體裁:
【七絕】 類別:
【羈旅】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釋】一道殘陽①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②可憐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①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②瑟瑟:碧綠色。
③憐:愛。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七絕《暮江吟》是一首寫景佳作。
約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
當時朝政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諳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后的輕松愉快心情。
前兩句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陽照水,波光閃動,半江碧綠,半江紅色,活像一幅油畫。
“鋪”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現了太陽的斜射;后兩句寫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彎如弓,露珠晶瑩,如顆顆珍珠,薄暮時分風光,如一幅精描細繪的工筆畫。
這首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
花非花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體裁:
【詞】 類別: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注釋】①花非花、霧非霧:說它是花么
不是花,說它是霧嗎?又不是霧。
②來如句:來的時候像一場春夢,停留沒有多時。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飄散的云彩,無處尋覓。
這是一首情詩。
說花非花,說霧非霧,本不是花,本不是霧,花有所指,霧有所喻。
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說出真情——夜半來,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霧,說明確有人來。
誰來誰去
隱而不吐。
為什么來
春夢無多,回味無窮;朝云遽散,惋惜惆悵。
春夢者,春情也;朝云者,“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事也。
此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于朦朧中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
后人曾譜為曲子,廣為流傳。
歲暮道情二首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體裁:
【七絕】 類別:
【】壯日苦曾驚歲月,長年都不惜光陰。
為學空門平等法,先齊老少死生心。
半舊青衫半白頭,雪風吹面上江樓。
禪功自見無人覺,合是愁時亦不愁。
【注釋】為學空門①平等法②?先齊③老少死生心①空門:指佛門。
②平等法:平等,佛教名詞,意謂無差別。
法,佛教名詞,意謂道理。
③齊:辨明、明白之意。
亦可作別解。
此處似一字數意。
原詩是一首七絕,作于任江州司馬時。
這兩句是說,你要知道佛門平等的道理,就要明白老死少生也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詩人虔心研究佛門之法,以作精神寄托,隱含其內心的酸痛。
村夜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體裁:
【七絕】 類別: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注釋】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
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
這里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蕭蕭凄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
這種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春曉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體裁:
【五絕】 類別:
【記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注釋: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賞析: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然后運用想象的思維方法,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構思非常獨到。
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
思想著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
宿建德江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體裁:
【五絕】 類別:
【羈旅】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注釋】
【注解】:
【第1句】: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徑建德的一段。
【第2句】:移舟:靠岸。
【第3句】:煙渚:彌漫霧氣的沙洲。
【韻譯】: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給游子新添幾分鄉愁。
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評析】:??這是一首刻劃秋江暮色的詩。
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
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
詩中雖不見“愁”字,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過故人莊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體裁:
【五律】 類別:
【田園】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注釋】
【注解】:
【第1句】:過:拜訪。
【第2句】:具:準備。
【第3句】:場圃:農家的小院。
【第4句】:就:赴。
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韻譯】: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樸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一次來品嘗菊花酒好啦
【評析】:??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
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
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臨洞庭上張丞相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體裁:
【五律】 類別: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注解】:
【第1句】:張丞相:指張九齡。
【第2句】: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第3句】: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
【第4句】: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
【第5句】:濟:渡。
【第6句】:端居:安居。
【韻譯】: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評析】:??這是一首“干祿”詩。
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
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游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
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征開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情,抒發個人進身無路,閑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于用世的決心。
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與諸子登峴山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體裁:
【五律】 類別: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釋】又題與諸子登峴首
【注解】:
【第1句】:代謝:交替,輪換。
【第2句】:勝跡:指上述墮淚碑。
【第3句】:魚梁:魚梁洲,其地也在襄陽。
【韻譯】: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天寒云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評析】:??詩意在吊古感今,開首二句揭題。
第三句的“江山勝跡”照應“人事代謝”;第四句的“我輩登臨”照應“往來古今”極為粘合;五、六兩句寫登臨所見;最后二句扣實,真有“千里來龍,到此結穴”之妙。
??詩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寫景物,富有形象,充滿激情。
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
夏日南亭懷辛大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體裁:
【五古】 類別: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消響。
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霄勞夢想。
【注釋】
【簡析】:這首詩充滿懷念故人的情緒,寫出閑適自得的情趣,表達出無知音的感慨。
文字行如流水,層遞自然,極富韻味。
① :詩題一無“夏日”。
② 夕:一作“夜”。
【注解】:
【第1句】:山光:山上的日光。
【第2句】:池月:即池邊月色。
【第3句】:軒:窗。
【韻譯】: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發今夕恰好乘涼,開窗閑臥多么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評析】:??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
??詩的開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為納涼設景。
三、四句寫沐后納涼,表現閑情適意。
五、六句由嗅覺繼續寫納涼的真實感受。
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人。
最后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共度良宵而生夢。
??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于韻味。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句,納涼消暑之佳句。
參考資料:
古代詩歌中有許多寫景抒情的佳作。
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兩岸猿聲啼不住,青舟一過萬重山。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