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經(jīng)典臺詞
《人民的名義》是周梅森擔任編劇、李路執(zhí)導的當代檢察反腐題材電視劇。下面《人民的名義》經(jīng)典臺詞是雨露文章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人民的名義》經(jīng)典臺詞
1) 別說了,像你們這種人,黨和人民就是專門用來對不起的。
2) 你大把大把撈黑錢的時候,怎么沒想到自己是農(nóng)民的兒子。中國農(nóng)民那么倒霉,有你這么個壞兒子。
3) 漢東省的反貪工作,從今天開始,上不封頂,
4) 可你這個處長不一樣,權(quán)力大,我可聽人說了,拿個部長跟你換,你都不換,是吧?
5) 我們的精神,一定是要始終健康。
6) 他那不是掛帥,是掛名。
7) 他那那是覺悟高啊,只要不用他花錢,他覺悟比誰都高。
8) 我就不信了,朗朗乾坤,有幾個鬼啊!
9) 接我母親是私事,油錢車費必須得我出。廉潔,必須從我這兒做起。
10) 管理即是服務,權(quán)利再大,還是為人民服務。
11) 我就不信了,朗朗乾坤有幾個鬼啊!
12) 他那哪是覺悟高啊,只要不用他花錢,他覺悟比誰都高。
13) 不管查到什么人,不管是哪個級別的干部,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14) 漢東的水太深了,他們能對陳海下手,也能這么對付你侯亮平。
15) 你以為別人敬他酒敬的是他的人緣,那都是敬他手里的權(quán)力。
16) 我們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一切權(quán)力屬于人民。
17) 有權(quán)不能任性,但可以謀私,是吧。
18) 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19) 打鐵還得自身硬,黨和人民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我,我能辜負黨和人民么,不能!
20) 公生明,廉生威。
21) 你大把大把撈黑錢的時候,怎么沒想到自己是農(nóng)民的兒子?中國農(nóng)民那么倒霉,有你這么個壞兒子!
22) 吆,三百塊錢,趙處長,你可真夠孝順的!
23) 遇到事情啊,不要急,多動腦子。
24)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
25) 趙處長能不能告訴我你怎么收費?
26) 是攪局者?還是背叛者?正義與邪惡的終極博弈。
27) 法律條紋的解釋權(quán),在我這兒。我說你犯罪了,你就是犯罪了。
《人民的名義》:抓貪官,應該先“規(guī)”著,還是先“拘”著?
在電視劇市場亂相迭起的當下,《人民的名義》播出無疑令人精神振奮。作為一部集中了幾十位老戲骨飆戲的反腐正劇,《人民的名義》不僅對于政治生態(tài)有相當大的蕩滌作用,對于浮躁的電視劇行業(yè)也是莫大的鼓舞。這么一部正氣十足的大劇,卻選擇了年輕化的湖南衛(wèi)視來播出,這讓不少觀眾不解。然而,3月28日播出第一集之后,收視率高達【第1句】:5,沒有再出現(xiàn)正劇湖南臺覆轍的尷尬局面,也讓劇迷安下了心。
2004年,涉案劇、反腐劇退出黃金檔,中國的電視屏幕有十多年沒有再出現(xiàn)這類的劇集。事實上,涉案劇和反腐劇有一些微妙的區(qū)別,涉案劇一般針對的是普通民眾的犯罪行為,而反腐劇更側(cè)重官員的濫用職權(quán)、違紀亂法、貪污腐敗。當然,兩者之間也會有交叉之處,但也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在中國,因為特殊的文藝管理機制,凡是涉及國家部門的影視作品,都比較難產(chǎn),這導致中國影視作品很少出現(xiàn)“權(quán)力的游戲”這種強情節(jié)故事,但在國外這些都是套路。
2024年,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講述了一部“官場現(xiàn)形記”,令人解了點饞。而今年,《人民的名義》則用這么一個正氣凜然的名字,來展示當下中國復雜的政治生態(tài),以及在這個政治生態(tài)下的各個社會群體的生存面貌。不管是【第1句】:2億的投資,還是《建國大業(yè)》式的陣容,以及湖南衛(wèi)視的平臺選擇,都能看出這部劇的野心。盡管《人民的名義》才播出兩集,筆者已經(jīng)迫不及待要評述一番。
一、貪官的兩副面孔:陋室“偽清官”VS酒場“登徒子”
《人民的名義》開場兵分兩路,一路是北京,一路是劇中虛構(gòu)的漢東省。從戲劇沖突來看,一邊是攻,一邊是守,雙方上演兩場貓鼠游戲。北京這邊由陸毅飾演的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牽頭,配合侯勇飾演的貪官上演了一出“狡兔三窟”;而漢東省則因為復雜的政治生態(tài),在高層決策拉鋸戰(zhàn)中貽誤了戰(zhàn)機,加上副市長反偵察能力很強,竟然上演了一出“瞞天過海”。
現(xiàn)在的電視劇,很少會像《人民的名義》起一個拒人千里之外的名字。這個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表述,因為現(xiàn)實中官員的肆無忌憚、違紀亂法,已經(jīng)讓不少人很難再生敬畏感。甚至,有作家用《為人民服務》為書名,寫了一部反諷小說。
但該劇主創(chuàng)還是堅持使用了《人民的名義》這樣一個劇名。據(jù)編劇周梅森表述,這個名字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堅實的政治信仰,另一種則是以“人民”為矯飾,謀取私利。“有些官員完全是兩種心態(tài),過去說‘兩面人’,對著公眾說一套,私底下朋友們說一套,有可能他們白天做報告,晚上喝酒的時候就諷刺自己的報告。”
該劇開篇展示了兩種完全不同路線的貪官:一種是侯勇飾演的“小官巨貪”,在和反貪局人員的斡旋中,先后打出了清官牌、慈父牌、孝子牌、勞模牌……身居陋室,卻在豪宅藏有2億多的現(xiàn)金。當一面墻的人民幣鋪展開了,盡管新聞中早有報道,還是相當震撼人心。當這個“偽清官”談到自己貪腐的根源在于“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窮怕了”之時,陸毅扮演的檢察官狠狠抽了一大嘴巴子:“中國農(nóng)民怎么這么倒霉,有你這樣的壞兒子?”
如果說,侯勇扮演的是一位“隱貪”,那么漢東省的這位副市長則更像是一位“顯貪”。他在酒桌上和商人們稱兄道弟,得意忘形,甚至說著“接地氣”的葷段子,完全忘記了自己官員的身份,更像是一位混江湖的大哥。不過,即便是這樣一位“顯貪”,他在出逃布迷魂陣之時,依然不忘說一些官話:“接我母親是私事,廉潔要從我做起”。
而打“清官腔”的侯勇更是對此游刃有余,輕松說出“有權(quán)力就可以腐敗啊?那都是為人民服務”“打鐵還得自身硬”。所謂激濁才能揚清,兩位不同路線的貪官都以“人民”為矯飾,謀取私利,丑態(tài)百出,諷刺入骨。
二、中國式權(quán)力制衡:先“拘”還是先“規(guī)”?
根據(jù)相關(guān)報道,該劇總共有三條線:第一條線是檢察機關(guān)辦理一個重大腐敗案,說的是腐敗對人民的傷害;第二條線是政治戲,主要圍繞腐敗案,被卷進的各個層級的官員在政治層面的斗爭;第三條線是人民的線索,講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在這個大時代下的種種遭遇。
目前播出的兩集,已經(jīng)涉及到前兩條線,第三條線還需后續(xù)展開。本來抓貪官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當腐敗已經(jīng)影響到了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tài),那就沒有那么容易。漢東省反貪局局長陳海接到北京反貪總局拘捕京州市副市長丁義珍的命令之后,馬上出動,結(jié)果被漢東省檢察院院長攔下,告訴他要注意政治影響,要走程序。
省委會議現(xiàn)場,本劇涉及的主要官員悉數(shù)登場。除了反貪局長、檢察院院長,還有公安廳廳長、京州市委書記、漢東省委副書記。而會議之外的“圍獵者”,則是陸毅扮演的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張豐毅扮演新上任、在外調(diào)研的省委書記。針對如何處理有貪腐問題的京州市副市長,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走司法程序――拘留,一種是走黨紀調(diào)查――雙規(guī)。在這種場合下,中國式權(quán)力制衡機制發(fā)生了微妙的摩擦。
兩位檢察官都堅持走司法程序,先拘留。然而市委書記李達康則以“嚇跑投資商”為由,希望先雙規(guī),把握主動權(quán)。公安廳廳長祁同偉為了能夠贏得身為省委常委的李達康的一票,從而順利升為副省長,也復議“先規(guī)著”。而權(quán)力更大的省委副書記高育良選擇了“中庸之道”,請示在外考察的省委書記。省委書記表態(tài):我剛來不熟悉情況,你們看著辦……就在省委會議最后做出拘留副市長的決議之后,他已經(jīng)登上前往美國的飛機。
很明顯,省委會議中,有人給貪腐的副市長透露消息,幫助其逃逸。究竟誰才是臥底?誰才是蒼蠅之上更大的老虎?可以說,這部反腐劇的節(jié)奏明快,布滿懸念。在北京抓捕“小貪”時,三進三出,一邊次次落空又步步緊逼,一邊云淡風輕而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十分抓人。
三、大猜想:誰是臥底?“副國級”巨腐如何處理?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隨著副市長的出逃,漢東省的貪腐也從孤案升級為窩案,一場反腐風暴就要打響。根據(jù)《人民的名義》之前的預告片花,漢東省反貪局長在打電話時就一輛卡車撞倒在地,似乎不久就要“領(lǐng)便當”。在《紙牌屋》第二季開篇,凱文史帕西扮演的副總統(tǒng)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殘忍地將一位女調(diào)查記者推下地鐵。可見《人民的名義》的戲劇沖突一點也不比美劇溫和。
那么,究竟誰才是隱藏在漢東省委內(nèi)部的“臥底”?是飛揚跋扈、心事重重的市委副書記李達康?還是看似公道、實則鉆營的公安廳廳長?甚至那個義正言辭、一臉正氣的省委副書記會不會也有問題?這些謎團必然會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但即便臥底就在這幾個人中間,最高也不過到了“副部級”,但《人民的名義》早就明確指出:反腐反到“副國級”。據(jù)了解,最開始反腐的級別也沒這么高,周梅森透露:“做了一半我還在考慮,反腐到什么程度,原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翟泰豐大為惱火。他就說,壞人只寫到一個公安廳長,‘十八大’后倒掉這么多的貪官,反腐形勢這么嚴峻,你能這么輕描淡寫嗎?”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對“老虎”、“蒼蠅”等一切腐敗分子開火,倒下的“老虎”有正國級、副國級、正部級、副部級領(lǐng)導干部一百多個。不管是紀錄片《永遠在路上》,還是日常的反腐新聞,都毫不回避,但《人民的名義》究竟如何處理這個“副國級”腐敗分子,還是很令人期待。
在中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下,反腐劇至少有三個層面的理解。第一,是官方角度的教育官員、驚醒人心,這是一種政治宣教作用;第二,對于普通老百姓,可能是一種獵奇和情緒的宣泄,這是一種社會閥門的功能;第三,創(chuàng)作者得到了一次難得的表達機會,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來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
一般而言,做到第一個層面很容易,做到第二個層面也不難,但只有做到第三個層面,這部作品才能傳世。就像《大明王朝》開播十周年,依然可以溫故知新。從目前的兩集來看,《人民的名義》是高于筆者期待的,但至于它能否成為一部“藏之名山”的作品,有待繼續(xù)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