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品談對聯之一:對聯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太品談對聯之一
對聯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太品先生在中華文化的背景下,尋求對聯得以產生的文化淵源,從而明確對聯在文學以及在社會文化中的位置。他主要從哲學心理學層面,語言學民俗學層面和對聯文體的定位三個方面來闡釋對聯產生的文化淵源。
首先,他認為對聯有著哲學心理層面的文化內涵。這里的哲學指的是符合中國人的宇宙觀和自然觀,既對立又統一,陰陽相生相克,在矛盾對立中走向和諧統一,是事務發展的終極目標與永恒動力。這些宇宙觀和自然觀也直接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從而決定民族文化傳統的基本走向,也就是從一維的線性思維方式迅速地躍升到二維的對稱思維方式,以及更為跳躍的類比思維方式。我們今天創作對聯的對稱思維和類比思維,正是陰陽對立統一思想對民族思維方式的影響。如林則徐對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就是以對稱的和類比的思維方式來進行創作的。
從審美心理角度講,在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中,從來都有對整齊性和對稱性有著先天的偏愛。從觀念的層面上說,基本上所有的觀念都存在其對稱的觀念。從器物層面來說,無一不力求對稱和均衡之美。所以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對于對稱美的追求。
其次,他認為對聯有著語言學民俗學層面的文化內涵。在語言學上,漢字是音、形、義合一的文字,“音”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語音學中,聲調是指漢語音節中所固有的,可以區別意義的聲音的高低和升降。南北朝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后人逐步制訂出近體詩的格律。駢文的發展在南朝齊梁時代達到登峰造極,“駢四儷六”句式開始定型。對聯文體的濫觴,就直接繼承了格律詩和駢文中對于平仄聲調的要求。在對偶修辭的發展上,南北朝時期的劉勰是修辭學史上第一個對對偶格起名并進行詳細分析的人,他在《文心雕龍》中論述了麗辭的形成原因、源流發展、基本類型、常見弊病以及寫作的總體要求。唐人進行了更詳盡更深刻的論析。宋詞元曲的創作實踐使得對偶辭格演化出更加繁復的變化形式。在民俗的孕育上,文學與民俗的結合,孕育了對聯文化,最終產生了對聯文體。比如:年節桃符習俗,宜春帖的習俗,古代喪禮中的銘旌習俗,導致了紅紙春聯和喪葬實用對聯的出現。
再次,他對對聯文體進行了定位。他認為,一種文體的產生總是會與其相鄰文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存在與其它文體特定的位置關系。對聯文體也是如此。對聯作為一種晚熟的文體,進入韻文的國度之中,應該占據什么樣的坐標位置呢?把對聯文體置于詩歌之下,有著歷史和現實的可行性,清代及民國大量作者在編輯個人作品時,是把聯作附在詩作和詞作之后的,詩聯一家,應是古今眾多文人雅士的一個共識。在元代到清末的數百年間,在各種詩歌文體并行發展的同時,接過詩歌文體更新接力棒的只有一種文體——對聯。
關于“楹聯”的定義,各種辭書眾說紛紜。事實上,1961年《辭海》試行本就作出了比較合理的界定:也叫楹帖、對聯、對子。是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的聯語。春節貼在門上的紅紙對聯,則叫“春聯”。字數多寡無定規,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
劉太品簡介:
劉太品,1964年出生,山東單縣人。1998年起任中國楹聯學會駐會秘書,歷任會長助理、副會長,現為中國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兼秘書長、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出任全國楹聯評委四百余次,在中華書局出版有《對聯入門》、《古今行業楹聯》、《中華春聯實用手冊》、《中華楹聯故事》等。主編年度《中國對聯作品集》等,執筆編寫《聯律通則導讀》、《清聯三百副》等,主持編纂《中國對聯集成》(全國卷)。
(整理: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