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最美海水觀賞魚,色彩斑斕,令人驚嘆!魚友愛好者的最愛
1、雙棘甲尻魚,也就是魚友們經常叫的皇帝神仙、毛巾魚。尤其是這類魚中的金毛巾,因其色彩艷麗,外形漂亮深受觀賞魚愛好者喜歡。
雙棘甲尻魚體長呈卵形。頭部眼前至頸部突出。吻稍尖。眶前骨下緣突出,無棘。前鰓蓋骨具棘;間鰓蓋骨無棘。體被中小型櫛鱗,頰部具鱗,頭部與奇鰭被較小鱗;側線達背鰭末端。臀鰭末端圓形或稍鈍尖;尾鰭圓形。
雙棘甲尻魚獨棲或成對、成群活動。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分布范圍東起紅海和非洲東岸,西至土阿莫土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
該魚比較難養,尚無人工飼養環境中成功繁殖的案例。
2、四眼蝶,又名四斑蝴蝶魚。體呈圓形,吻鈍,呈黃色。靠近尾柄處有一白緣的大黑色斑點。體側上具有數十條狹窄的深色的斜細紋,上半部由頭部向臀鰭方向斜;下半部由腹鰭往背鰭斜,形成鋸齒形,體為淡灰色。
從國外的資料來看,四眼蝶需要用鹽度高一些的海水飼養,最好維持在比重1.025左右。
四眼蝶是一種稀有海水觀賞魚。也深受魚友喜愛。
3、藍倒吊、也叫帝王刺尾魚,學名黃尾副刺尾魚。
黃尾副刺尾魚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從東非沿海至土阿莫土群島,中國的南海和臺灣海域也有分布。
黃尾副刺尾魚身體呈明亮的艷藍色,加之其體型較大,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深受飼養者喜愛。
4、黃背藍天使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吻短而鈍圓。頭部及體側為艷藍色,鱗片具黑緣;體背由吻部延伸至體中部具一黃紋;胸鰭基底上方具一黑點;鰓蓋上緣具無小黑點。背、胸及尾鰭黃色;臀、腹鰭艷藍色。
黃背藍天使,因其體色鮮艷,其亮麗的體色使它成為水族箱內令人注目的焦點。
5、小丑魚
小丑魚其名字雖然叫小丑魚,但其一點也不丑哦!其排在10最美海水魚實至名歸。
小丑魚是鱸形目雀鯛科小丑魚屬魚類的統稱。體長僅5—6厘米。身體色彩艷麗,多為紅色、橘紅色。
小丑魚原生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較溫暖的水中。其棲息于珊瑚礁與巖礁,幼魚時常與大的海葵、海膽或小的珊瑚頂部共生、形成小到大群魚群。
小丑魚身上有一種黏液可以避開海葵刺細胞的傷害。與海葵的關系有一些“共生”的意味,當受到兇猛魚類攻擊時,會鉆入海葵中躲避敵害,而進食時不免留下一些殘餌,可以引誘其他魚類靠近海葵,幫助海葵捕捉獵物。
6、紅薄荷神仙魚,別名薄荷仙、君子仙
紅薄荷神仙魚紅白黃間隔,非常獨特。此魚多數生活在200M水深以下之水域。因而極難捕捉。每年全球最多也可能捕獲數條或者一條也沒有。因此,此魚價格極高,沒有具體價格,一般都是出高價者得到。在美國的售價幾乎是一架新款的家庭房車。
7、雞心吊,因其尾部有一塊水滴狀大斑塊,形似雞心,故而魚友們叫它雞心吊。它真正的學名叫心斑刺尾魚。
雞心吊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體深褐色,近黑色,下頷及鰓蓋邊緣有一淡藍色亮斑紋,尾柄前端有一黃色至橙色的水滴狀大斑塊,這是其顯著特征之一。
雞心吊行一夫一妻制,屬草食性,以藻類為食。
雞心吊布于太平洋區,包括基里巴斯、薩摩亞群島、斐濟、關島、庫克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夏威夷群島、日本、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紐埃、新喀里多尼亞、越南、菲律賓、東加、墨西哥等海域,生活在0至10米的海水中。
雞心吊飼養級別屬于困難級別。也是深受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歡。
8、橙波紋吊
別名眼紋倒吊,頭小,口小端位,胸腹部藍色不具斑紋。眼后方有不規則的黃顏色斑塊。背鰭及臀鰭黃顏色,軟條部末端藍色,基底和鰭緣各具藍色帶。接近尾部有一白色橫條,周圍環繞黑色。
9、獨角倒吊
俗稱剝皮魚、獨角天狗鯛、單角鼻魚。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二個盾狀骨板,各有一個龍骨突。頭小,頭背弧形,成魚在前頭部無角狀突起,亦無瘤狀突起。當這種魚達到30厘米后會出現一個角,這是它的顯著標志。
10、鴛鴦炮彈
鴛鴦炮彈黑白交叉的魚體,前吻有一黃帶,是淺海炮彈魚,食魚、蝦,飼養容易。飼養在水族箱里會口含碎珊瑚可掘坑取樂。會發出“咕咕“的聲音。
體色藍綠,體中央有一塊大的黑褐色斑塊,格外明顯,在它的周圍有數條彩色條紋向背部和腹部延伸,嘴部有黃色條紋環繞,眼部有一藍色條紋。
鰓蓋后身體中央有一塊大的暗黑色圓斑,第一背鰭可自由伏臥,第二背鰭基部有二條暗黑色環帶到達身體中央黑斑,臀鰭基部有7-8條黑白相間的環帶到達身體中央黑斑。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礁巖海域,我國南海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