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能吃又能玩!天津將打造海洋休閑
“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
天津人愛吃河海兩鮮
那是全國出了名的
為了滿足衛嘴子的胃
天津的漁業發展一直穩步前進
僅2020年
天津全市水產
養殖面積35.56萬畝
水產品產量28.48萬噸
為了進一步推動天津漁業發展,10月12日,《“十四五”天津市漁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建議,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1年10月20日。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全市養殖水域在保持穩定規模的同時,將形成三種類型高標準養殖區、四個現代漁業基地、四大生態高效漁業發展區和推進水產品加工流通產業發展布局——
區域布局
根據天津市現代都市漁業發展定位及產業發展方向,全市養殖水域在保持穩定規模的同時,將形成三種類型高標準養殖區、四個現代漁業基地、四大生態高效漁業發展區和推進水產品加工流通產業發展布局,形成“3441”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布局。
1.三種類型高標準養殖區
——高標準池塘養殖區:濱海新區優質海珍品養殖區,環城四區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區,寧河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優質魚蝦生態養殖區,薊州區、寧河區、寶坻區、武清區、西青區大宗淡水魚及特色水產品養殖區。
——稻漁綜合種養規模化養殖區。整體上形成以寶坻、寧河為中心,覆蓋全市稻漁綜合種養格局。在全市推廣“稻蟹共作”、“稻鰍共作”、“稻魚共作”等模式的應用。養殖主要品種為中華絨螯蟹,部分品種為泥鰍、鯉、草金魚、青蝦、小龍蝦等。
——工廠化養殖區。10個有漁業生產的區,濱海新區主要發展海水養殖,主要品種為南美白對蝦、半滑舌鰨、牙鲆、梭子蟹等;其他9個區主要為淡水養殖,主要品種為南美白對蝦、河蟹、黃板鰍、大鱗鲃、梭鱸、黑鱸等。
2.四個現代漁業基地
——水產良種苗種繁育基地。在濱海新區構建海水良種苗種繁育基地、在寧河區構建淡水漁業優質良種苗種繁育基地。
——特色漁業基地。以振興天津現代漁業為引領,力爭到2025年各涉漁區達到“一區一品”、“一區一業”戰略,打造一批“津漁”產業化龍頭企業。
——成蟹儲養基地。探索成蟹本地收儲、分級、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平臺及運營模式。
——大水面生態漁業基地。以濱海新區北大港水庫、武清區上馬臺水庫等,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在促進水庫水域水質改善,防范水體富營養化的同時,著力增加高端有機水產品供給,促進天津市大水面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
3.四大生態高效漁業發展區
——水產健康養殖發展區。在薊州區、寧河區、寶坻區、武清區、靜海區重點推動建成優質、高效淡水漁業養殖生產基地,達到漁農、漁果、漁菜、漁藕多種形式并存的生態漁業發展模式。
——集約化設施化發展區。以濱海新區為主重點打造集約化、設施化漁業發展區,建成高檔海珍品生產、加工基地、集散物流中心,提升產品附加值。
——休閑觀賞漁業發展區。以東麗、西青、津南、北辰環城四區及武清、寧河、寶坻等區養殖水域打造都市型休閑觀賞漁業發展區。依托雙城生態屏障區、北運河、潮白河休閑觀光帶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品位的觀賞魚、休閑漁業發展基地。
——海洋休閑漁業發展區。依托中心漁港、海洋牧場等海洋資源,做精做亮出海游、海上垂釣、漁文化節等休閑項目,吸引高端游客。
4.推進水產品加工流通產業發展布局
在濱海新區、東麗區,打造大中型水產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在津南區、西青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發展水產品初級加工;在濱海新區、靜海區、薊州區發展當地特色風味的水產品傳統加工,如:北塘蝦醬、漢沽八大馇、獨流燜酥魚、于橋水庫雜魚小蝦等。同時,打造好天津市寶坻區水產品可追溯儲養場龍頭帶動與示范作用。
重點工程
1.稻漁綜合種養工程
重點做好稻田綜合種養標準化改造、優良苗種繁育生產基地、區域化示范、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儲養銷售平臺、人才隊伍培養等建設,開展科技攻關與技術推廣服務、名優品牌創建與宣傳、產業融合發展等工作,推進全市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大發展。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項目建設,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建設2-3個市級河蟹苗種繁育基地,提高蟹苗、蟹種本地化供給率。鼓勵成蟹儲養基地建設,探索成蟹本地收儲、分級、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平臺及運營模式。打造優勢品牌2-3個。
2.高標準池塘建設工程
重點開展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養殖尾水治理。編制完成《天津市高標準池塘建設規劃》,制修定《天津市高標準池塘建設標準》《天津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工藝》等標準辦法。主要完成養殖生產區、生態凈化區、生產管理區等功能區劃分。重點實施池塘結構、進排水系、場地道路、供水供電、生產用房等改造建設,以及配置漁業機械、輔助設施等。達到“實用、簡便、美觀、整潔”的養殖生產需求,達到“生態、健康、高效、節能”的綠色發展要求。通過高標準池塘建設,增加有效養殖水體,提高養殖空間,提高養殖池塘綜合生產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出率,養殖池塘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均得到提升。“十四五”期間力爭發展高標準池塘50處、6萬畝,畝產量增加10%-20%、畝效益增加5%-10%。5年內打造出優質海珍品養殖區、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區、優質魚蝦生態養殖區、大宗淡水魚及特色水產品養殖區。爭取建成一批標準化、設施化、信息化、生態化的高標準池塘養殖基地,全面提升我市現代漁業發展水平。
3.水產種業提升工程
開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供種能力提升、種業企業扶優和種業市場凈化“五大行動”。完成首次天津市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建設水產保種場和水產種質資源庫,提高我市水產原良種保種供種能力、水產遺傳資源保護和保存能力。圍繞我市水產重點養殖品種,以國家級或市級水產原良種場為依托,建設天津水產原良種保種供種體系。建設和完善天津市水生動物種質鑒定中心、引育種中心和水產遺傳育種中心等水產品種創新能力,逐步建立品種性能評價等支撐保障體系。探索建立天津市水產種質資源基因庫,研究開發水產動物生殖細胞、胚胎、活體三個層次的種質保存技術,收集、整理、保存水產種質資源。加大自主選育創新力度,加快培育適應性廣、生長性能優、抗逆性強的養殖新品種。規范良種生產流通管理和水產苗種生產秩序,完善種業服務保障體系,開展水產保種育種研究,加強我市特色水產動物開發與利用。促進特色種業產業發展,扶持國家級、市級原良種場及種業基地創新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以多種方式參與企業研發,全面提升水產良種質量。通過工程實施,全面提升我市水產原種場和良種場建設水平,提高水產原良種苗種質量和覆蓋率,提升水產種業創新能力。培育5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完成天津市寧河區名優淡水魚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和天津市鯉鯽魚水產種質資源場建設項目。推動漢沽鹽場現代水產養殖科技示范區建設。
4.漁業資源保護增殖工程
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海洋牧場工程。通過增殖放流,對已經衰退的中國對蝦、半滑舌鰨、牙鲆、梭子蟹、毛蚶等重要漁業資源量進行恢復;通過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為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和索餌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進而修復渤海灣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提高渤海灣綜合生產能力。以《天津市“十四五”海洋牧場規劃》為依托,進一步完善天津大神堂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管理,加強效果跟蹤監測和評價,開展海洋牧場漁業碳匯研究,探索推進海洋牧場平臺建設,提升海洋牧場管護能力,推動在南港工業區東部海域新建海洋牧場。加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和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能力建設,強化珍貴瀕危物種就地保護,防止瀕危物種滅絕和遺傳資源消失。
5.大水面生態漁業工程
科學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促進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相得益彰。科學制定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專項規劃,合理確定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空間。堅持“一水一策”,合理選擇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方式。科學安排放養種類、放養數量和放養比例等,合理確定回捕方式,嚴格區分增殖資源回捕和天然漁業資源生產性捕撈。發揮增殖漁業生態功能,以漁抑藻、以漁凈水,提供優質生態、綠色水產品。
6.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工程
到2025年,完善建成水生動物防疫技術支撐系統、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系統、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系統及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監督系統。通過防疫體系運行,全市水生動物疫病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水生動物疫病監控覆蓋全市80%以上的水產養殖水域,抗菌藥物使用量減少20%,水產苗種產地檢疫率達到100%。2021年建成天津市水生動物疫病監測中心。“十四五”期間實施完成天津市水生動物疫病專業實驗室建設項目。
7.漁船漁港升級工程
繼續堅持和深化國內海洋捕撈漁船“雙控”制度,推進漁船捕撈能力評價體系建設,推動將總噸位替代總功率作為主要控制指標,推進高科技設備配備水平,降低海上漁業生產風險。針對我市海洋捕撈漁船“船齡老化、設備簡陋、資源破壞性大、安全性能差、作業區域小”等突出問題,進行漁船減船轉產及更新改造,支持海洋捕撈漁船配備防污染、制冷、通導與安全等裝備,提升漁船整體現代代水平和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對我市北塘漁港、東沽漁港、大神堂漁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推進漁港航標智能化。切實把漁港建設成智慧漁港、文明漁港、美麗漁港、清潔漁港、平安漁港。
8.智慧漁業工程
加強漁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漁業管理、生產、經營、加工各領域的轉化運用。推動網絡體系建設,逐步構建漁業生產和管理的智慧漁業技術體系,實現水產經營主體決策信息化、生產智能化、物流銷售數字化、管理科學化。主要推動智慧綠色水產養殖、漁船漁港智聯、數字化水產品流通和漁業漁政大數據等網絡體系建設。
9.水產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提升工程
支持推動天津市海水養殖、淡水養殖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發揮水產體系首席專家、崗位專家、試驗站站長及團隊骨干作用,提高創新團隊人員素質水平,建立適應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創新團隊,更好服務我市漁業工作。主要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以提升水產產業技術為核心,以解決海水、淡水養殖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為目標,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水產品的產業及其技術發展動態與信息,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為企業開展技術示范和技術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構筑高效生態健康可持續的具有天津特色的海水、淡水產業發展模式,以達到服務水產產業、提升水產產業、支撐綠色水產產業持續發展的總體效果。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增強團隊凝聚力,充分調動各崗位、綜合試驗站的優勢資源,確保創新團隊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目標任務,為推動我市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10.天津海洋生態科技園建設工程
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要加快推進天津市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天津市海洋生態科技園建設。主要完成科技研發區、水產科技及科普教育展示區、苗種繁育區、成體養殖區、水生野生動物救助區、水源前處理區、尾水處理區、親水親海觀光區、近岸生態修復區等工程建設。建成后,成為集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增殖苗種繁育、種質資源保護、海洋生態修復、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救助、增養殖技術科研示范、海洋生態科普展示、市民親海親水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的海洋生態科技園區。
編輯 | 馬媛
來源 | 天津政務網